资讯中心

观知天下 — — 值得信赖的政企第三方服务机构
研究报告(第十二期)| 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12 17:20:00        阅读次数:

点击下方红色字体查看官方发布 ⇩

研究报告(第十二期)| 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时强调,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它是依靠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发挥作用产生的增长,与GDP衡量经济总量相比,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经济发展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安徽省已实现“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应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打造“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一、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在经济增长中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中除劳动力、资本投入贡献之外的部分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内在机理是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促进微观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种内生性效率的持续改善,降低对资源要素投入的数量依赖,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从时间维度看,2010-2023年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年均降幅为0.68%,其变化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快速下降阶段(2010-2015年),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由1.0752快速下降至0.9864,年均降幅为1.71%,表明该阶段经济增长仍以要素驱动为主。其中,2010-2012年下降幅度较大,年均降幅为2.97%,以2012年为拐点,其后下降幅度明显趋缓,年均降幅降低至0.86%。二是平稳上升阶段(2015-2018年),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走势较为平稳且一改往年颓势,连续3年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幅为0.75%,表明该阶段经济增长主要动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较上一阶段明显提升。三是波动下降阶段(2018-2023年),自2018以后,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频率明显加大且逐步下降至最低点0.9837,年均降幅为0.50%。考虑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经历要素驱动-创新驱动的循环,前者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下行,而后者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上行,与前期相比,近年来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明显波动表明技术、产业、管理等创新更为频繁,创新活跃度明显提升。

从区域发展看,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皖中-皖南-皖北梯度下降特征,其中,皖中地区在2010-2023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为1.0165,皖南地区为1.0064,皖北地区为0.9974。同时,各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皖南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最高的芜湖相较最低的黄山年平均值高0.0270;其次为皖中地区,最高的合肥相较最低的六安高0.0207;皖北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小,最高的蚌埠相较最低的亳州高0.0147。

从三大分解指数看,借助DEA方法可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大指数,其中技术进步指数反映的是技术进步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直接效应;纯技术效率指数通常与技术有效应用和推广密切相关;规模效率指数则主要受到区域内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合作水平等影响。纯技术效率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基本相同的周期变化特征,2010-2015年,由1.0738快速下降至1.005,年均下降1.32%;2015-2018年,由1.005上升至1.0192,年均上升0.47%;2018-2023年,由1.0192波动下降至1,年均下降0.38%。技术进步指数波动性明显强于全要素生产率和纯技术效率指数,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14-2016年,由0.9712快速下降至最低点0.9364,其后又激增至0.9893,在最后1年稳步提升至0.9903。规模效率指数则与技术进步指数呈现相反变化,在2014-2016年间由1.0222快速提升至1.0495,随后陡降至1.0053。

三、未来提升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的着力点

(一)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形成技术赋能强劲引擎

一是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作用,充分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集聚优势,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在加强数据处理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院校、企业等与省内外优质科研平台合作开展基础研究;

二是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机制,特别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围绕重点领域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目录,制定技术攻关方案和计划表,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中小企业联合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或创新联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广泛研究;

三是加强跨区域科研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合肥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瞄准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强化数据处理平台等新型研究设施建设。加快域内重点企业技术需求纳入长三角联合攻关需求库,推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共性产业技术联合攻关。

(二)突出成果转化“桥梁作用”,开拓产创融合重要渠道

一是加强技术转移平台体系构建,探索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省内外各类研发主体通过校地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积极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二是研究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鼓励域内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充分发挥中科大经验,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专利申请前成果披露、转化价值评估、转化路径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投融资等全流程机制建设;

三是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强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利用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按照政府实际需求增加对创新产品的采购倾斜;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作用,按照行业、领域定期举办专业类对接会,鼓励市、县、园区平台和高校院所等积极参与,融入项目路演、科技招商、精准对接等形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落地转化。

(三)突出优质人才“源头活水”,夯实产业发展根本支撑

一是重视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基于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数字化教育开放体系,推行在线混合智能学习、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沉浸式学习等新模式;

二是建立科教融汇教育模式,支持域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创新教育平台,建立“校门对厂门”育人新模式,提升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三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高标准推动人才兴皖工程和技工强省战略,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人才发展需求,梳理急需人才目录,按照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的原则,在产业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以及人才项目评审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

四是坚持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域内科技型企业联动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作用,加大对技术经纪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聘请长三角地区转移转化人才并通过积分制引导其在线上线下发布技术成果与需求。

(四)突出区域均衡“关键方向”,构建协同联动全新格局

皖中地区在全要素生产率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需要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积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先锋、做模范,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等全领域多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皖南、皖北地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积累经验;皖南地区在努力看齐皖中地区的同时,需要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快完善创新体系,特别是在发挥基础研究先导作用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重点发力;皖北地区在利用好自身规模收益递增优势的同时也要抓紧推动发展动能转型,在积极承接周边创新中心产业溢出的同时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经济,塑造自身发展优势,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加快缩小与皖中、皖南地区差距。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在此,随时随地联系我们。

公司邮箱

  • 邮箱:180272808@qq.com
  • 传真:0551-68999744

公司地址

  • 合肥市高新区黄山路与科学大道交口
    信达银信广场B座3F

联系电话

  • 座机:0551-68999744
  • 手机:1590551198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观知天下官方微信